2015.11.11-2016.02.28L’OUVRE 9 打開 羅浮宮九號 羅浮宮漫畫收藏展
羅浮宮的法文是 Louvre , Ouvrir 是法文的打開, L'ouvre 便打開了羅浮宮。 9 法文念作 Neuf, Neuf 有「新」的意思, Neuvième art-第9藝術是漫畫 漫畫(Bande dessinée)作為第九藝術,三十多年來,是相當蓬勃發展的藝術現象。法國受到各式漫畫風潮的影響,位居這門藝術的交流中界。羅浮宮因此希望以漫畫,這極具當代創意表現的新形式,結合博物館向城市開放的文化政策。而出版系列漫畫的目的,是希望透過當代藝術家的觀點,開啟博物館、作品、館藏及民眾間的對話。羅浮宮不拘泥於傳統藝術史觀所界定的「客觀」或學院派限制,提供入館創作的藝術家「無限制條件」(Carte blanche),開放博物館讓創作者自由發揮其特長與創造力。 本展覽是羅浮宮漫畫出版計畫執行十多年的成果。十一位藝術家獨享這座世界最大規模的博物館時,也以各自的方式,對博物館的文化現況提出疑問,或仔細玩味館藏所引發的觀眾想像。 美術館二樓,由艾堤安‧達文多(Étienne Davodeau)、大衛‧普多姆(David Prudhomme),以及谷口治郎(Jirō Taniguchi)呈現日光下的羅浮宮,也是白日開放遊客參觀的時間。在藝術家眼裡,羅浮宮館藏與觀眾的互動,意外讓這座歷史遺址變成發展劇情的重要元素,如達文多的作品;或成為描繪觀眾與館藏品有巧妙互動關係的地方,如普多姆的作品;或轉換成個人回憶與羅浮宮史實交錯的故事,如谷口治郎的作品。荒木飛呂彥讓故事由明到暗,場景發生在羅浮宮地下深處,幽邃的館藏庫房裡,保存一幅受詛咒的畫作。所有人都想知道羅浮宮的庫房裡究竟藏了什麼 ? 美術館二樓另一面陰晦的展間,像是羅浮宮的歷史對照。在想像的對照裡,藝術品完成後,便有幽魂附著,畫作旁的文字,講述幽魂與作品間的故事,如恩奇‧畢拉(Enki Bilal)的畫作;在歷史對照裡,如伊斯列(Yslaire)援引法國大革命的史實。克里斯‧杜利安(Christian Durieux)位於二樓陰晦展間動線的尾端,一位遲暮的政治人物夜深獨自遊蕩羅浮宮,直到遇見畫中的女子。 美術館三樓,菲立浦‧度比(Philippe Dupuy)與方陸惠(Loo Hui Phang)重現羅浮宮朗斯分館地底下的礦坑,開啟作品與礦坑往事的對話。接著,觀眾進入覆蓋於冰河底下幽暗的羅浮宮,未來世界的考古學者們試圖理解、辨識眼前發現的文明,如尼古拉‧德魁西(Nicolas de Crécy)的作品。艾瑞克‧利倍舉(Éric Liberge)講述羅浮宮夜間閉館發生的事。入夜後,特殊守夜員挑選藝術品,將作品的靈魂從物質性的「束縛」裡釋放,重獲新生。最後,馬克安端‧馬修(Marc-Antoine Mathieu)透過典藏盤點員,引導觀眾進入羅浮宮深處,這不斷更動的生命體。盤點的工作永無止盡,而人類調查自身文明時,不也如此嗎 ? 光影的明暗遊戲,是構成漫畫的必要元素,展覽依照兩軸線進行作品部署。漫畫是敘事藝術的一種,與書本出版息息相關,別忘了,漫畫作品也可抽離敘事軸線,單幅欣賞。為了保留漫畫與書本的關係,特別設計摺本展台延伸至所有展間,水平呈現作品裡的敘事段落,像閱讀書本一樣。觀眾能隨著每位創作者的敘事邏輯,閱讀他們配合敘事繪製的視覺圖像。配合平面的展呈方式,及視覺美感,展牆上也擺置羅浮宮的照片,呼應作品裡呈現的博物館空間。展牆上也有創作者的草稿或手稿,「講述」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或任觀眾像欣賞藝術品一樣觀看。 展覽強調漫畫是平面藝術,能輔佐敘事及圖繪表述,觸及觀眾直覺的感性與理性。 為彰顯漫畫無國界的特質,展覽更邀請台灣藝術家一同參與計畫,並以想像力逛羅浮宮為題,讓七位台灣藝術家與歐洲及日本藝術家以畫對話。台灣藝術家以自身的觀點、文化,及獨特的表現方式,讓觀眾走進特別的氛圍,也讓羅浮宮有了新樣貌與新視角。觀眾也能藉機洞窺這世界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或洞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