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RO 07
童貞瑪利亞與伊莉莎白( 聖母探訪)
Virgin Mary and Elizabeth (Visitation)
135x46x11 cm
原作 Original
木刻 wood carving
法羅群島聖歐拉夫教堂長凳側板
Pew end, St. Olav’s Church, Faeroe Islands
METRO 08
聖馬太像
Saint Matthew
130x44x12 cm
原作 Original
木刻 wood carving
法羅群島聖歐拉夫教堂長凳側板
Pew end, St. Olav's Church, Faeroe Islands
這兩件形制相似的浮雕作品,不管是紋路或是色澤,極為逼真地模仿了木頭雕刻的質地。從聖經中尋找典故加以比對,發現刻畫兩人互擁親吻的這一件浮雕,講述的應該是童貞女瑪利亞(Virgin Mary)探訪伊利莎白(Elizabeth)的故事。根據《路加福音》,大天使加百利奉命來到拿撒勒城瑪利亞住所,告知她已蒙主恩將懷孕產下耶穌(天使報喜,Annunciation),此外,她年長的表親伊利莎白也即將進入懷孕第六個月。接到此消息後,瑪利亞於是前往探訪表親伊利莎白(聖母探訪,Visitation)。〈聖母探訪〉這個故事之所以重要,因為伊利莎白即將產下的男嬰,日後將是預告耶穌即是救世主彌撒亞、並且替耶穌施予受洗儀式的先知,施洗者聖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這兩位懷著聖胎的女性,彼此親切地會面問候,預示了基督教的誕生。在描繪〈聖母探訪〉的圖像傳統中,年長的伊利莎白通常是包著頭巾。北師美術館這件浮雕,左邊女子留著長髮、頭戴冠冕,應是瑪利亞,右邊女子包著頭巾並戴上帽子,則是伊利莎白。和一般圖像較為不同之處,是這兩位女子除了伸手互擁之外,臉頰還彼此碰觸,彷彿親吻著般。側著身的兩人,透過頭部光圈、冠帽以及衣衫刻紋,構成了和諧的對稱形式;手部的動作以及親吻的姿態,則將直立的兩人做了橫向的連結。整體而言,呈現了圖案般的律動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顯眼的聖經人物外,浮雕的上半部還有一個圓形紋樣,由兩個小天使分站左右,捧著一面盾形徽章。經過搜尋比對之後,原來,這是丹麥、瑞典(連同芬蘭)和挪威(連同冰島、法羅群島等)三國結成的北歐卡爾馬聯盟(Nordic Kalmar Union, 1397-1523)的首任共主,艾利克國王(Eric ofPomerania, 1381-1459)與菲莉帕王后(Queen Philippa, 1394-1430)的徽章。這樣的徽章圖案,指出這件浮雕應該是在艾利克國王與菲莉帕王后任內時製作的。
北師美術館的另外這一件,刻畫的是福音書作者聖馬太(St. Matthew)。這件浮雕中的男子一手如其他使徒一樣拿著銘寫信條的卷軸,另一手則握著長劍。根據傳說,聖馬太在往衣索匹亞傳道的途中遭到嶄首,象徵他殉道的長劍因而也成為辨識他身份的根據。
這兩件木刻浮雕的原作,來自遠在北大西洋中位處挪威、冰島、蘇格蘭之間的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群島中部的柯爾克竹波(Kirkjubøur)村,自十一世紀初基督教傳入法羅群島,至十六世紀中葉宗教改革(Reformation)為止,期間乃是法羅主教區的宗教文化中心。目前列為重要國家古蹟的,除了有建於十三世紀的馬格那斯主教堂(Magnus Cathedral)遺跡外,還有自十二世紀遺留下來、今日仍在使用的聖歐拉夫教堂(St Olav’s);在中世紀時,聖歐拉夫教堂形同法羅主教區的主教堂(cathedral)。北師美術館這兩件木刻浮雕的原作,即是來自這一座長形、外觀簡樸的聖歐拉夫教堂。
就這些木刻浮雕的功能來看,它們最初極有可能是做為聖歐拉夫教堂唱詩班座席的背板。十六世紀中葉以後,法羅群島的主教座席被撤除,聖歐拉夫教堂轉成為教區教堂(parish church),這些背板乃被改用為教堂會眾所坐的長凳側板(pew end),一直使用到十九世紀後期。1874年,聖歐拉夫教堂修建之際,這些木刻浮雕與其他教堂聖物被認為是重要文化財產,而被移到了位於哥本哈根的丹麥國家博物館,直到二十一世紀初,這些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教堂木刻椅側浮雕,終於回到了法羅群島國家歷史博物館(Føroya Fornminnissa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