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4 - 2024.07.21戰鬥之城.終
《戰鬥之城》是藝術家張立人歷時了十四年的創作旅程。關於藝術家如何在越趨現實的大環境下,仍試著保有自我以及理想的軌跡。而本次北師美術館的作夢計畫「戰鬥之城.終」,便是這十四年來第一次完整的展出,包含所有拍攝使用的人偶、物件、大型模型、拍攝場景、手稿、資料……等。藉由這些展品和展場規畫的指引,觀眾將能重新理解這件作品完整的脈絡,看到藝術家所欲指出的方向。
場景舞台
藝術家首先以各種簡單的材料,如木條以及保麗龍,搭建出一座記憶中的城市。這座城市並不是任何城市的縮影,而是藝術家依據自身不同時期的成長經驗,即興拼貼而成的城市印象。有別於講求精準的建築模型,藝術家在搭建這座城市時,雖然是以1:12的比例作為目標,但事實上並不精確,因為藝術家使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比例尺,依據記憶中這些空間與身體的關係來調整。這種身體感是浮動的,就像是隨著每個人的成長,逐漸縮小的童裝。對藝術家張立人來說,這座城市並不是用來提供想像未來的願景,而是記憶居住的地方。藝術家以這座城市模型作為第一部故事的背景,便是由過去的敘事(第一部《台灣之光》),分岔出另一個現在(第二部《經濟奇蹟》),並且由這個現在,去等待另一個虛構的未來(第三部《福爾摩沙》)。這也是藝術家分別以模型動畫和漫畫兩個不同的媒材作為敘事工具的原因。模型既假又真的特性,強調這座城市矛盾的真實感。和電腦動畫相比,這種既是假又是真的疊加狀態,將空間錨定在真實與虛構之間。而漫畫在藝術家的脈絡裡,也屬於影像的一種,只是不發生在現實的維度。依據此特性,張立人選擇漫畫這個媒材作為第三部敘事的載體,以流動的筆觸,來敘說這個或許僅存在於意識中的故事。
人物命運
藝術家使用衛生紙製作故事中的角色,以粗糙的表面與紋理來呈現一個大略的人型。「堪用」是張立人碰觸模糊邊界的一種方法,在可用與不可用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人物本身的質感,是其用來將我們和故事拉出距離的方式之一,如前面所提到的場景模型,便是運用大比例模型的身體感,使觀眾感知到這故事猶如發生在不同的維度,以旁觀者的角度,觀看這個發生在相似卻又不一樣的世界裡的故事。這些人偶總共有108隻,以及屬於他的物件。就像是傳統習俗以抓周預測孩童未來的命運以及志向,在這裡,張立人為每個人偶都分配了一組專屬的物件,來暗示角色在故事中的命運。
沙盒與軌跡
這座城市猶如張立人所創造出來的沙盒,在裡面進行各種路徑的想像。這是每個人兒時都具有的能力,只需要簡易的石堆跟土塊,便能創造出一個世界。張立人在沙盒裡放入不同個性的角色和設定規則,人物的偏執和關係便會自己產生複雜的敘事,並在敘事結束之後,回歸到現實。將視野拉遠來看,藝術家以生命作為一種敘事方式,構築一個複雜的多重顯影,層層疊疊地將自己的生活與作品交織起來,就像是夢中還有一個夢,在生命的迷宮中還有另一個迷宮。
生存的縫隙
如同攻略迷宮一樣,張立人遠離了蜂擁的大道,依據自己的直覺與本能來尋找路徑。試著以自身的軌跡,去尋找藝術家在藝術生產中面對困境的可能性。這個計畫呈現了藝術家的藝術生產行為,在大環境長期向外部追求認證時,反而向內追尋自身的判準。張立人將作品控制在自己肉身可及、可見、可感知的範圍,而非資源調度的成果,避免作品與其內在產生失衡。對他來說,這樣的創作旅程遠比作品最後呈現的物質面還來得重要。張立人在世界的沙盒中試圖尋找一個範例,以廉價的材料,低階的技術門檻,直指藝術家靈魂的問題。
《戰鬥之城》第一、二部作品於B1展場播放,每日輪播六次,放映時間為下:
《戰鬥之城》第一部:台灣之光(26分鐘)
10:00 / 11:20 / 12:40 / 14:00 / 15:20 / 16:40
《戰鬥之城》第二部:經濟奇蹟(45分鐘):
10:30 / 11:50 / 13:10 / 14:30 / 15:50 / 17:10
--------------------------------------------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 Dreamin’ MoNTUE
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起推動「作夢計畫 Dreamin’ MoNTUE」,支持創作者跨越想像界限,化不可能為可能。每兩年針對全球藝術家及策展人徵件,獲選者將獲得展覽經費、館舍空間與專業行政資源。透過藝術家/策展團隊的駐地及現場創作,美術館化身實驗舞台,解構「人」、「美術館空間」、「藝術創作」的邊界,引發三者間的交融對話,發掘各種未知的可能。